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百科”回复:“电子课本”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2025 新教材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民俗风情
字词积累
- 重点字词读音
- 《社戏》中,“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o)”“凫(fú)水” 等字词读音需牢记。如 “省” 在这里不能误读为 “shěng”,“行辈” 指辈分,“行” 有排行之意,所以读 “háng”。
- 《回延安》里,“糜(méi)子”“白羊肚(dǔ)手巾” 较易读错,“糜子” 是一种农作物,“白羊肚手巾” 中 “肚” 形容手巾形状像羊的肚子,读 “dǔ”。
- 《安塞腰鼓》中,“亢(kàng)奋”“晦(huì)暗”“羁(jī)绊”“蓦(mò)然” 等,“亢奋” 的 “亢” 不能误写成 “抗”,读音为 “kàng”;“蓦然” 表示突然,“蓦” 读 “mò”。
- 《灯笼》中,“斡(wò)旋”“怅惘(chàng wǎng)” 等词,“斡旋” 意为调解,“斡” 读 “wò”,不可误读。
- 重点字词写法
- “偏僻” 的 “僻”,不要写成 “辟”;“踊跃” 的 “踊”,右边是 “甬”,不要写错。
- “眼眶” 的 “眶”,目字旁,与眼睛相关;“震撼” 的 “撼”,提手旁,有摇动之意,不能写成 “憾”。
课文理解
- 《社戏》:通过 “我” 与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展现了乡村少年的天真烂漫、热情好客,以及充满趣味的乡村生活,同时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如文中描写小伙伴们月夜行船去看社戏的场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以生动的比喻写出船行之快,烘托出 “我” 去看社戏时急切的心情。
- 《回延安》:以陕北 “信天游” 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诗歌通过回忆延安生活、描写重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例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
- 《安塞腰鼓》:描绘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磅礴的气势,歌颂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迈、奔放的性格。文中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热烈与奔放。
- 《灯笼》:作者以灯笼为线索,串联起童年生活、亲情故事、历史文化等内容,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担当。如 “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引用历史典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作者对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
写作手法
- 环境描写:《社戏》中对江南水乡月夜行船、看戏途中的环境描写,如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 修辞手法:《回延安》中大量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延安人民对诗人的热烈欢迎。《安塞腰鼓》中排比、比喻手法的大量运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气势。
- 线索运用:《灯笼》以 “灯笼” 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从作者小时候喜欢灯笼,到灯笼相关的亲情回忆,再到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家国情怀,“灯笼” 串联起各个部分,使文章浑然一体。
第二单元:科普说明
字词积累
- 重点字词读音
- 《大自然的语言》中,“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翩(piān)然” 等,“连翘” 是一种植物,“翘” 在这里读 “qiáo”,不读 “qiào”;“销声匿迹” 中 “匿” 不能误读为 “ruò”。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褶(zhě)皱”“两栖(qī)”“追溯(sù)”,“褶皱” 形容岩石等的皱纹,“褶” 读 “zhě”;“两栖” 指生物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栖” 读 “qī”。
- 《大雁归来》中,“迁徙(xǐ)”“缄(jiān)默”“狩(shòu)猎”“雾霭(ǎi)”,“迁徙” 指鸟类等的迁移,“徙” 不要误写,读音为 “xǐ”;“缄默” 中 “缄” 读 “jiān”,意为封闭。
- 重点字词写法
- “纬度” 的 “纬”,绞丝旁,不要写成 “讳”;“悬殊” 的 “殊”,歹字旁,不要写错。
- “骨骼” 的 “骼”,月字旁,与身体部位相关;“彗星” 的 “彗”,不要写成 “慧”。
课文理解
-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告诉人们要了解并掌握物候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如文中提到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通过列举常见的物候现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 “恐龙无处不有” 这一现象,依据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
- 《被压扁的沙子》则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研究,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推理的思维方式。
- 《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描绘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如南飞、觅食、群居等,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文中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大雁归来对春天到来的标志性意义。
写作手法
- 说明方法
- 《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多种说明方法。如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差异。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运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特点。
- 《大雁归来》中运用了拟人等手法,如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赋予大雁人的行为,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强了感染力。
- 逻辑顺序:这几篇说明文都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从现象到本质,介绍物候学知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从不同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阐述科学道理;《大雁归来》则从大雁的各种行为特点,到对其保护意义的探讨,层层深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第三单元:经典古文
字词积累
- 重点实词
- 《桃花源记》中,“缘溪行” 的 “缘” 是 “沿着、顺着” 之意;“便要还家” 的 “要” 通 “邀”,邀请;“咸来问讯” 的 “咸” 是 “全,都”。
- 《小石潭记》里,“水尤清冽” 的 “尤” 是 “格外”;“潭中鱼可百许头” 的 “可” 表示 “大约”;“斗折蛇行” 中 “斗”“蛇”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 《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 的 “罔不” 是 “无不、全都”;“尝贻余核舟一” 的 “贻” 是 “赠”;“其两膝相比者” 的 “比” 是 “靠近”。
- 《诗经》二首中,“寤寐求之” 的 “寤寐” 指 “日日夜夜”;“蒹葭苍苍” 的 “苍苍” 形容 “茂盛的样子”。
- 重点虚词
- “之” 在《桃花源记》中有多种用法,如 “忘路之远近” 中 “之” 是助词,的;“渔人甚异之” 中 “之” 是代词,指看到的景象。
- “其” 在《核舟记》中,“其两膝相比者” 中 “其” 是代词,他们的;“其真无马邪”(《马说》,虽不在本单元,但可对比理解)中 “其” 表反问语气,难道。
- “而” 在《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望” 中 “而” 表修饰,连接状语与谓语;“乃记之而去” 中 “而” 表顺承,然后。
课文理解
-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如文中对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场景的描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桃花源的和谐美好。
- 《小石潭记》:柳宗元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如潭水、游鱼、石岸等,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凄凉、忧伤之情。文中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借环境描写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 《核舟记》:魏学洢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雕刻的核舟,通过对核舟各部分细致入微的描述,如船头三人的神态、动作,船背的题字等,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 《诗经》二首》
-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蒹葭》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写作手法
- 情景交融:《小石潭记》中,作者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凄凉之情融入到对小石潭清幽、寂静景色的描写中,如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托物言志:《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以 “世外桃源” 这一美好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对现实的不满。
- 细节描写:《核舟记》对核舟上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如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 重章叠句:《诗经》二首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如《关雎》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通过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起到了深化主题、强化情感的作用。
第四单元:事理说明
字词积累
- 重点字词读音
- 《最后一次讲演》中,“卑劣(liè)”“诬蔑(wū miè)”“蛮横(hèng)”“捶(chuí)击”,“蛮横” 的 “横” 在这里读 “hèng”,表示粗暴、不讲理;“诬蔑” 的 “蔑” 不能误读为 “mèi”。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里,“丁肇(zhào)中”“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g huáng)”,“丁肇中” 是人名,“肇” 读 “zhào”;“彷徨” 表示犹豫不决,走来走去,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读音为 “páng huáng”。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抉(jué)择”“堕(duò)落”“强(qiǎng)词夺理”,“抉择” 意为挑选,“抉” 读 “jué”;“强词夺理” 中 “强” 读 “qiǎng”,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中,“浩劫(jié)”“襁褓(qiǎng bǎo)”“绚(xuàn)丽”,“襁褓” 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襁” 读 “qiǎng”,“褓” 读 “bǎo”;“绚丽” 的 “绚” 读 “xuàn”,有灿烂之意。
- 重点字词写法
- “悲愤” 的 “愤”,竖心旁,不要写成 “奋”;“赋予” 的 “予”,不要写成 “矛”。
- “枯燥” 的 “燥”,火字旁,与干燥有关,不要写成 “躁”;“堕落” 的 “堕”,不要写成 “坠”。
课文理解
-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义正言辞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痛斥了反动派的虚伪和残暴,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追求以及为正义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通过强烈的语气,展现了先生对反动派的愤怒和对正义力量的信心。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从中国传统教育入手,指出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偏向,强调我们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即通过亲身实践、探索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文中以王阳明 “格” 竹子的例子,说明传统的 “格物” 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王选讲述了自己在人生中几个重要的抉择,如选择计算数学专业、投身激光照排项目等,展现了他勇于创新、敢于放弃、甘为人梯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要立足实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他在选择激光照排项目时,敢于突破传统,选择当时并不被看好但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方向。
-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顾拜旦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即奥林匹克精神不仅包括竞技精神,还包括对人类的关怀、对和平的追求等,同时表达了对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如 “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明确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民主性和普及性。
写作手法
- 演讲技巧
- 《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问句,如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